8 月 7 日晚,成都 2025 年第 12 届世界运动会开幕式在 “天府之檐” 区域盛大举行。这场以 “运动无限 气象万千” 为主题的盛会,通过总撰稿乔卫和团队的创意设计,将巴蜀文化的厚重底蕴与现代科技的创新活力完美融合,在开放的城市空间中演绎了一场跨越时空的 “家庭聚会”。
一、开放空间的 “家” 之隐喻:打破传统观演边界的创举
开幕式选址亚洲最大单体木结构建筑 “天府之檐”,这一长达 430 米的开放式空间成为核心创意原点。乔卫透露,团队将其升华为对 “家” 的具象化理解 ——“有家就有屋檐,我们如同在自家屋檐下、家门口举办盛会,眼前湖光山色、城景人群交融,欢迎全球运动员前来做客”。
不同于传统体育场的封闭设计,“天府之檐” 前的 18 万平方米湖面与 400 米 LED 屏构成天然舞台。8000 个临时坐席与湖畔草坪观演区相映成趣,观众可席地而坐,在夕阳余晖中感受 “院落看电视” 般的松弛感。这种设计不仅呼应了成都 “公园城市” 的生态底色,更通过开放的物理空间传递出 “世界大同” 的精神内核。
二、科技赋能的视觉革命:从 AI 笑脸墙到水中生火
开幕式堪称一场科技与艺术的盛宴。总长 408.5 米的 “天府大屋檐” LED 巨幕,采用超 1.1 万平方米的定制显示单元,亮度达 2938 尼特,可在强光下保持清晰画面。当夜幕降临时,AI 实时生成的全球笑脸墙如星河流淌,裸眼 3D 技术让世运会 LOGO “破壁而出”,与演员舞步形成虚实交融的沉浸体验。
最震撼的当属火炬点火仪式。两名尾波滑水运动员在湖面疾驰中点燃水中火炬,实现 “水中生火” 的奇观。这一设计通过光伏 — 电 — 火的低碳能源转换,既呼应了世运会 “绿色办赛” 理念,又以水火交融的意象诠释了 “开放与融合” 的主题。焰火环节更将科技与诗意结合:1.2 公里长的焰火阵地中,珙桐树根系化作金沙遗址的青铜纹路,白色鸽子花(珙桐花)在火中绽放,最终幻化为白鸽飞向夜空,象征和平与友谊。
三、文化基因的当代转译:从三星堆到街头文化的对话
乔卫强调,开幕式并非简单堆砌地域符号,而是通过 “自然的表达” 实现古今对话。在 15 分钟的文艺表演《锦绣之韵》中,三星堆青铜面具、东汉说唱俑、蜀锦纹样等元素被赋予现代生命力:AI 技术让说唱俑随 Rap 节奏起舞,24 伎乐舞以永陵石刻为蓝本重构盛唐气象,川剧变脸与街舞、滑板等街头运动无缝衔接。
“我们希望用年轻人的语言传递传统文化的温度。” 乔卫透露,引导员服装、演员头饰乃至地面投影都暗藏巴蜀文化 “彩蛋”,例如太阳神鸟金饰的十二道光芒被抽象为倒计时数字,象征成都 “向往光明” 的城市精神。更巧妙的是,当银杏叶在虚拟空间中纷飞(寓意立秋),观众席上的四川竹编扇同步开合,形成 “一叶知秋” 的集体共鸣。
四、世运会的独特气质:趣味、包容与全民参与
作为非奥项目最高水平赛事,成都世运会开幕式刻意淡化竞技色彩,突出 “好玩的盛会” 定位。总长 90 分钟的仪式中,99% 参演者为大学生,街舞、骑行、Rap 等充满生活气息的元素贯穿始终,还原成都 “松弛包容” 的城市性格。
“世运会的基因是突出个性、趣味与多元。” 乔卫介绍,开幕式特别设置 “市民互动区”,千余名观众可通过手机 APP 参与灯光控制,让自己的剪影出现在 400 米巨幕上。更令人惊喜的是,大熊猫 “蜀宝” 与川金丝猴 “锦仔” 化身 “东道主”,在入场式中与运动员击掌互动,将萌趣与亲和力推向高潮。
五、环保理念的深度实践:从建筑到能源的可持续叙事
“天府之檐” 本身就是绿色办赛的典范:其木结构主体采用可拆卸地台设计,赛后 48 小时内即可恢复草地原貌;数字化屋顶通过智能感光调节亮度,能耗较传统 LED 屏降低 30%。火炬点火的光伏 — 电 — 火转换、焰火使用的可降解材料,以及场馆赛后向市民开放的规划,共同构成 “赛在园中办” 的可持续生态链。

正如乔卫所言:“这场开幕式是传统与当代的融合,是城市与世界的对话。” 当 400 米屋檐化作 leyu.com.乐鱼官方“家” 的臂弯,当千年蜀韵在科技光影中重生,成都世运会不仅为全球呈现了一场视听盛宴,更以 “家” 的名义,向世界发出 “共赴未来” 的诚挚邀约。